间歇性禁食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综述)

Hepatology [IF:17.298]
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导致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可向终末期肝病和肝细胞癌发展;② 现有的人体研究表明间歇性禁食(IF)方案可以改善体重及体成分、肝酶水平、糖脂代谢;③ 机制上,IF可通过维持昼夜节律来缓解代谢性疾病,其除了诱导体重减轻,改善心脏代谢参数(即血压、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胰岛素和葡萄糖代谢)外,IF还可以减轻炎症标志物、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自噬和内皮功能障碍,并调节肠道微生物群。
【主编推荐语】近期发表于Hepatology的一篇综述探讨了间歇性禁食(IF)如何作用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主要病理代谢驱动因素,并对目前的临床证据进行总结。总体而言,现有证据表明IF可减缓NASH的进展,并可作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方法。但值得提醒的是,IF并非百利而无一害,它可能对肌肉代谢产生有害影响的特殊人群是肝硬化患者,其特征是合成代谢抵抗,禁食可能具有高分解代谢作用。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的长期随机对照试验评估相关临床结局。注:在各种类型的禁食中,最受欢迎的是限时进食(TRF),将食物摄入限制在特定的每日时间框架内,通常在6小时至8小时之间;隔日禁食(ADF),即在禁食日不摄入卡路里,并在禁食日与无限制食物摄入的一天交替进行;5:2饮食,类似于ADF,但每周只有两天非连续禁食。(@注册营养师陈彬林)
Intermittent fasting- the future treatment in nash patients?
2023-04-17, doi:10.1097/HEP.0000000000000330

哈尔滨医科大学:补充维生素K2或可改善2型糖尿病

BMC Medicine [IF:11.15]
① 使用VK2分别对T2D患者和饮食诱导肥胖(DIO)小鼠进行实验;② VK2干预后,T2D患者空腹血糖、胰岛素和HbA1c水平分别下降13.4%、28.3%和7.4%,DIO小鼠糖耐量显著改善;③ VK2干预后,人类和小鼠粪便中次级胆汁酸(石胆酸和牛磺脱氧胆酸)和短链脂肪酸(乙酸、丁酸和戊酸)浓度增加,且合成这些代谢物的菌群丰度增加;④ 粪菌移植后,通过激活结肠胆汁酸受体、改善宿主免疫炎症反应并增加循环GLP-1浓度,显著改善DIO小鼠葡萄糖耐量。
【主编推荐语】2型糖尿病(T2DM)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在T2DM患者和糖尿病前驱患者中观察到肠道菌群改变,且给代谢综合征患者粪菌移植健康供体菌群能够改善患者血糖和胰岛素敏感性。尽管已有研究发现维生素K2在胰岛素敏感性和葡萄糖代谢方面的潜在益处,但还没有足够证据表明维生素K2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改善2型糖尿病。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李颖与团队在BMC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使用维生素K2(VK2)分别对T2DM患者和高脂诱导的肥胖(DIO)小鼠进行了实验,并在动物实验中进行了粪菌移植。结果发现,VK2通过影响肠道菌群和粪便代谢物,调节宿主葡萄糖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改善2型糖尿病。(@RZN)
Vitamin K2 supplementation improves impaired glycemic homeostasis and insulin sensitivity for type 2 diabetes through gut microbiome and fecal metabolites
2023-05-05, doi:10.1186/s12916-023-02880-0

JAMA子刊:缺乏健康食物资源增加肥胖相关癌症死亡率!

JAMA Oncology [IF:33.006]
① 在美国3038个郡县中,肥胖相关癌症死亡率较高的县相比此率较低的县,非西班牙裔黑人居民百分比(3.26%:1.77%)、老年人百分比(15.71%:15.4%)、贫困率(19%:14.4%)、成人肥胖率(33%:32.1%)和成人糖尿病发病率(12.5%:10.7%)均更高;② 相比食物沼泽评分较低的县,评分较高的县的肥胖相关癌症死亡率高出77%;③ 食品荒漠和食物沼泽评分与肥胖相关癌症死亡率存在正性剂量-反应关系。
【主编推荐语】在美国,与肥胖相关的癌症占所有癌症的40%。健康食品消费是一个可改良的因素,饮食质量改善可以降低与肥胖相关的癌症死亡率,但居住在杂货店较少(食品荒漠)或快餐较多(食物沼泽)的地区会减少健康食品的获取,但还尚未得到充分研究。近期发表于JAMA Oncology的一项横断面生态学研究表明,政策制定者、资助机构和社区利益相关者应该实施可持续的方法来抗击肥胖和癌症,如建立更容易获得更健康食物的途径是其中的重心之一。注:“食物沼泽”是指快餐店林立和被其他类似的营养价值较低食品充斥的地区;“食品荒漠”,指某社区居民必须跋涉至少一英里的路程才能买到新鲜的肉类、奶制品和蔬菜。某一地区这两者的评分越高表示此地健康食物资源越少。(@注册营养师陈彬林)
Association of Food Deserts and Food Swamps With Obesity-Related Cancer Mortality in the US
2023-05-04, doi:10.1001/jamaoncol.2023.0634
延伸阅读: 【JAMA Oncology】

即食谷物可作为健康饮食的一部分(综述)

Advances in Nutrition [IF:11.567]
① 本系统综述纳入14项观察性研究和14项随机对照试验(RCT);② 观察性研究结果表明,与不食用或较少食用即食谷物(RTEC)者相比,经常食用RTEC的人(≥4份/周)的BMI较低,超重/肥胖患病率较低,随时间推移的增重较少,腹部脂肪也较低;③ RCT结果表明,对于那些试图实现能量缺口的人来说,RTEC可以作为正餐或零食成为低热量饮食的一部分,但这种方法并不优于其他代餐等选择;④ 在所有RCT中,摄入RTEC与体重减少或体重增加均无显著相关性。
【主编推荐语】既往一些观察性研究的结果表明,与其他早餐或不吃早餐相比,食用即食谷物(RTEC)与较高的饮食质量和较低的超重和肥胖发生率有关。然而,随机对照试验(RCTs)对RTEC摄入对体重和体成分的影响的结果不一致。近期发表于Advances in Nutrition的一项系统综述发现,在观察性研究中,RTEC摄入量与成年人良好的体重结果相关,当在低热量饮食中作为正餐或零食的替代品时,RTEC不会阻碍减肥大计。未来的研究中,建议在低热量和自由状态下进行额外的长期随机对照试验(≥6个月),以进一步评估RTEC消耗对体重结局的潜在影响。注:在中国常见的即食谷物是燕麦片,燕麦片是一种健康的全谷物食品。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即食谷物都足够健康,比如有些添加过多糖,消费者要学会看懂标签。(@注册营养师陈彬林)
The Relationship of Ready-to-eat Cereal Intake and Body Weight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and Controlled Trials
2023-05-04, doi:10.1016/j.advnut.2023.05.001

喝点牛奶或有助于预防肌少性肥胖

Journal of Cachexia, Sarcopenia and Muscle [IF:12.063]
① 给肌少性肥胖db/db小鼠每天喂150μL牛奶共8周增加了它们的握力、肌肉量,减少了内脏脂肪量,导致身体活动水平显著增加;② 来源牛奶喂养供体小鼠的粪菌移植(FMT)不仅改善了受体小鼠的肌少性肥胖,而且显著改善了葡萄糖耐受不良;③ 微阵列分析发现,喂养牛奶的小鼠小肠中氨基酸吸收转运基因即SIc7a5、SIc7a1、Ppp1r15a和SIc7a11的表达升高;④ 16S rRNA测序发现,喂养牛奶的小鼠和接受上述FMT的小鼠的肠道Akkermansia菌属都增加了。
【主编推荐语】肌少性肥胖(Sarcopenic Obesity,SO)是肌少症和肥胖的结合,是2型糖尿病的一种病理特征。奶类可提供优质蛋白质、钙、维生素B2等营养素,一些人群研究表明,牛奶有助于预防肌肉减少症。近期发表于Journal of Cachexia,Sarcopenia and Muscle的一项研究旨在阐明牛奶对db/db小鼠肌少性肥胖的预防作用。结果表明,牛奶的摄入(相当于60kg人类每天饮用150ml牛奶)除了增加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摄入外,还会改变小鼠肠道环境,这可能是牛奶改善肌少性肥胖的机制之一。拓展:每年的5月第三周为中国“全民营养周”,2023年全民营养周传播主题是:合理膳食 食养是良医。中国营养学会倡议推广普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核心信息。其中一条重要推荐是:多吃蔬果、奶类和大豆。具体建议每天饮奶300g或相当量奶制品。(@注册营养师陈彬林)
Milk protects against sarcopenic obesity due to increase in the genus Akkermansia in faeces of db/db mice
2023-05-02, doi:10.1002/jcsm.13245

Nature子刊:可食用昆虫对人肠道菌群的影响仍待研究(观点)

Nature Food [IF:20.43]
① 可食用昆虫含有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并且还富含几丁质及其衍生物形式的膳食纤维和ω-3脂肪酸可以调节肠道菌群;② 可溶性几丁质衍生物如壳聚糖和壳寡糖可作为益生元,通过选择性地促进肠道中有益菌和/或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来有益于人类健康;③ 在饲料中添加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来提高其在养殖昆虫中的含量,使得ω-6/ω-3比例降低;④ 尽管有初步证据表明昆虫/几丁质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但进行的研究存在方法学上的局限性和/或样本量小。
【主编推荐语】健康的肠道微生物组对于营养代谢、病原体抑制和免疫调节至关重要,并且受饮食影响很大。可食用昆虫是蛋白质和微量营养素的良好来源,但与其他动物源性食品不同,它们还含有膳食纤维和可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的ω-3脂肪酸。Nature Food最新观点性综述总结了食用昆虫对微生物组的潜在影响,表明昆虫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和以几丁质和几丁质衍生物形式存在的膳食纤维,可以调节肠道微生物组,但这些成分如何促进人类营养和肠道健康还需要更多研究。(@RZN)
Chitin and omega-3 fatty acids in edible insects have underexplored benefits for the gut microbiome and human health
2023-04-20, doi:10.1038/s43016-023-00728-7
延伸阅读: 【News Medical】
Lancet两文详解:同一世界,同一健康!
本期话题:同一健康,饮食选择,新冠,抗生素耐药,生命早期,肠道真菌,危重病人
2023-05-13
今日Science:少吃或助长寿,饥饿感如何起作用?
本期话题:饥饿,衰老,长寿,脂肪酸,肠脑轴,吸烟,动物模型,神经,早产儿,母婴
2023-05-12
里程碑!今日Nature:拒绝依赖粪便,全肠采样胶囊来了
本期话题:采样工具,肠道多组学研究,益生菌,热量限制,菌群代谢物,塑料降解,小檗碱,生信,代谢图谱
2023-05-11
10文聚焦:肠菌和饮食如何影响心血管健康?
本期话题:心血管,心衰,丙酸咪唑,具核梭杆菌,房颤,口腔菌,饮食模式,个性化营养
2023-05-10
刘占举等Nature子刊:迄今最大规模的东亚IBD遗传研究
本期话题:IBD,免疫遗传学,CFB,免疫发育,菌群-免疫互作,新冠,干燥综合征,病原检测,艰难梭菌
2023-05-09
NEJM:转移性大肠癌治疗,再取新突破
本期话题:大肠癌,RCT,肝癌,肠肝轴,胃癌,瘤内菌群,饮食,纳米医学,细胞疗法
2023-05-08
Nature子刊:“管住嘴,迈开腿”改善糖尿病
本期话题:糖尿病,饮食,肥胖,饮食模式,膳食纤维,十字花科蔬菜
2023-05-07
10文聚焦:肠道与“第一”和“第二”大脑的亲密关系
本期话题:肠脑轴,肠神经系统,帕金森病,进食调控,抑郁,情绪,IBS,认知障碍,肠脑互作障碍,微塑料
2023-05-06
今日Science:温“古”知新!挖掘古人类的新型细菌天然产物
本期话题:古人类,天然产物,胆汁酸,母婴菌群,食欲调控,二甲双胍,肠道糖异生,甲状腺
2023-05-05
今日Nature:挖掘肠菌奥秘,强化癌症免疫治疗!
本期话题:免疫治疗,微生物组研究方法,生信,乳酸菌,FMT,IBD,rCDI,哮喘
2023-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