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昱光等:基于人体大肠器官芯片平台探究壳寡糖对肠炎的调节作用
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IF:5.5]
① 该研究基于微流控芯片平台,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或条件性致病性大肠杆菌诱导,构建了具有微生物,粘液,肠上皮细胞屏障,内皮细胞屏障和免疫细胞的人类炎症性肠病(IBD)模型;② 首次证明了壳寡糖可以通过促进粘液层分泌,减少致病菌的粘附和侵袭,抑制肠炎的发生和发展;③ 其相关分子机制可能与壳寡糖通过NF-κB信号通路降低炎症反应有关。
【主编推荐语】目前关于肠炎的研究多依赖于动物模型,但是动物模型存在明显的种属差异,且难以实时观察到微观的形态学的变化。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杜昱光、李建军和北京大学屠鹏飞与团队,近期在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发表研究,成功建立了人体肠道芯片,并构建了大肠杆菌引起的体外人类炎症性肠病模型和壳寡糖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模型,深入探究了壳寡糖在肠炎疾病发生和发展中对粘液层,机会性病原体,肠上皮屏障和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为壳寡糖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人类炎症性肠病提供了新的体外药物筛选平台。(@热心肠小伙伴们)